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史達祖《鷓鴣天》(雁足無書古塞幽)閱讀及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古詩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鷓鴣天
  
  史達祖
  
  雁足無書古塞幽。一程煙草一程愁。帽檐塵重風吹野,帳角香銷月滿樓。
  
  情思亂,夢魂浮。緗裙多憶敞軺裘。官河水靜闌干暖,徙倚斜陽怨晚秋。
  
  詞人簡介
  
  南宋詞人。字邦卿,號梅?。汴(今河南開封)人。生卒不可考。張?《題梅溪詞》,署嘉泰元(1201)。張?時已近五旬,他稱史達祖為“生”,又說:“余老矣,生須發(fā)未白!憋@然其行輩要比張?為晚。嘉泰元正當南宋主戰(zhàn)派韓?胄、京鏜執(zhí)政五,史達祖在韓的府中任“省吏”,頗得韓的倚重。宋人筆記說韓的“奉行文字,擬帖撰旨,俱出其手”,可見他的文章也寫得很好。過去的歷史家,根據(jù)元人所編的<</SPAN>宋史>的觀點,多把主張抗敵而失敗的韓?胄定為“奸臣”,因此也貶損了史達祖及其作品。他的文字可能因此在敵對政治勢力執(zhí)政(1202)以后就沒有收集起來,或雖有集子而失傳了。
  
  史達祖的詞,過去常常與周(邦彥)、姜(夔)相提并論。姜夔稱其詞“奇秀清逸,有李長吉之韻”。張?的《題梅溪詞》則說“辭情俱到?椊嬋祝m眼中。妥帖輕圓,特其余事,至于奪苕艷于春景,起悲音于商素,有?奇警邁清新閑婉之長,而無?蕩?淫之失。端可以分鑣清真(周邦彥)、平睨方回(賀鑄)。而紛紛三變(柳永)行輩,幾不足比數(shù)”。張?也是南宋的填詞名家,有《南湖集》,與辛棄疾、項安世、洪邁等名流時相唱和。他對于史達祖的評贊,可以代表南宋詞壇的標準。
  
  北宋晚期詞壇大家有的并未盡脫“花間”的舊傳統(tǒng)。盡管他們致力于長調的創(chuàng)制和提倡,但都未放棄小令,而一觸及小令,《花間》的作風自然而然會復活起來。柳永致力于寫景,但比較籠統(tǒng),周邦彥就比較具體,而史達祖則更深入細致地摹寫物象,出神入化。如他創(chuàng)作的詠春雨詞〔綺羅香〕“臨斷岸新綠生時,是落紅帶愁流處”,“驚粉重蝶宿西園,喜泥潤燕歸南浦”,全不及春雨一字,完全從物象來寫詩人意中的春雨,其中也無一字涉及個人的感情,而物象中自有此感情。他又把人也作物象來描寫:“恰是怨深腮赤,愁重聲遲。悵東風巷陌,草迷春恨,軟塵庭戶,花誤幽期!保ā诧L流子〕)“遣人怨,亂云天一角,弱水路三千”!斑因秀句,意流江外;便隨輕夢,身墮愁邊!保ā诧L流子〕)他用小令來寫平常今昔對比的主題,也與別人不同:“倦客如今老矣,舊時不奈春何。幾曾湖上不經過?……向來蕭鼓地,猶見柳婆娑!保ā才R江仙〕)至于他那首著名的〔雙雙燕〕,還不是第一流的作品。詠物詩雖然在周邦彥集中已有,但精雕細琢,刻意研煉,分析入微的,要算姜夔與史達祖。史達祖因為善于用修辭學中的“擬人格”,仿佛把作者的感情注入所詠之物,善于用工筆寫金碧山水,所以比起《花間》的寫意的或象征性的寫法,更易吸引人的注意。有《梅溪詞》一卷,收入汲古閣《宋六十名家詞》、《四印齋所刻詞》中。
  
  【注】①緗:淺黃色。②官河:運河。
  
  1.上闋描寫了一個怎樣的詞人形象?請簡要分析。(5分)
  
  2.請結合全詞,對“官河水靜闌干暖,徙倚斜陽怨晚秋”兩句進行賞析。(6分)
  
  參考答案
  
  1.上闋描寫了一個因長期漂泊、思念家鄉(xiāng)而滿懷愁緒的詞人形象。帽檐積滿了塵土說明其漂泊之久,古塞幽遠說明其離家之遙;煙草蒼茫,旅程無盡,每走一程,愁緒就增添一分。大雁飛過,卻沒有捎來期盼的家信,思鄉(xiāng)之情無以告慰;孤宿客館,徹夜難眠,滿樓月色更勾起濃重的思鄉(xiāng)之情。(5分;其中總述3分,加點的關鍵詞或其近義詞各1分;結合詩句簡要分析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
  
  2.①這兩句詞人想象(夢見、對寫)家中的妻子也常憑欄遠眺,思念遠方的游子,將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表現(xiàn)得更加深沉含蓄。②河水平靜,闌干溫暖,烘托了家鄉(xiāng)溫馨美好的氛圍,與塞外的幽遠蒼涼的環(huán)境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羈旅思鄉(xiāng)之情。③詞人用“徙倚”這一細節(jié)寫妻子隨日影的移動不斷變換倚欄位置,直到斜陽西下秋寒襲來,細膩表現(xiàn)了妻子的盼歸之情。(6分;答出一點給3分,其中手法1分,賞析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simonabridal.com/shici/525720.html

相關閱讀:《五代史宦者傳》論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劉羽《一鷺圖》閱讀練習及答案
歐陽修《采桑子(群芳過后西湖好》閱讀練習及答案
《明史?尹直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史記?郭解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