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送渤海王子歸本國》原文及翻譯 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溫庭筠《送渤海王子歸本國》原文

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

盛勛歸舊國,佳句在中華。

定界分秋漲,開帆到曙霞。

九門風月好,回首是天涯。

溫庭筠《送渤海王子歸本國》注釋

、渤海??即渤海王國,公元698年(武周圣歷元年)大祚榮建立的以粟末??族為主體的,結(jié)合部分高句麗人的一個地方性政權(quán),地域在今黑龍江、吉林部分地區(qū)。

2、“疆理”句??《左傳》:“賓媚人對晉曰:‘先王疆理天下!币馑驾^多,此處指疆域。

3、“車書”句??南朝庾信《哀江南賦》:“混一車書,無救平陽之禍!鼻厥蓟式y(tǒng)一全國,“書同文,車同軌”,后代史家多以“車書一家”表示統(tǒng)一。這里指唐與渤海本就是一國家人。

4、中華??指中原地區(qū)。

5、“定界”句??《新唐書?吐蕃傳》:“宰相裴光庭聽以赤嶺為界,表以大碑,刻約其上!倍ń缭诮裉烨嗪:䱷|日月山,是我國季風與非季風氣候區(qū)的重要地理分界線。

6、秋漲??泛指因秋雨而高漲的江河。由于我國大陸性和海洋性的地理分布特點,使得東部及東南地區(qū)呈現(xiàn)出很強的季風性氣候特征。古代歷法采用陰歷,7-9月份為秋季,約相當于今天公歷的8-0月份,根據(jù)我國季風推進的規(guī)律,7-8月份正值黃淮、東北地區(qū)雨季,9月份西南及東南沿海地區(qū)雨季,此時該區(qū)域秋水泛漲,與西北地區(qū)干旱少雨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形成鮮明對比!扒餄q”在此處泛指降水具有顯著季節(jié)變化特征的地域。結(jié)合上文“定界”的釋義可知,此句蘊含了這樣的信息:定界這個地方劃分了東西兩地不同的季節(jié)性氣候,過了此地便進入了氣候特征完全不同的季風氣候區(qū),而渤海國在今天的黑龍江、吉林一代,季風性顯著,意指進入到與故國同一氣候之地,渤海國搖首可望,故有下句“開帆到曙霞”。

7、九門?? 典故名,含義比較多,主要有指禁城中的九種門,借指宮禁、天子;亦指天門,借指九天等。

8、風月??意即清風明月,也指聲色場所,風騷、風情。唐《贈王判官,時余歸隱,居廬山屏風疊》:會稽風月好,卻繞剡溪回。云山海上出,人物鏡中來。

溫庭筠《送渤海王子歸本國》翻譯

待更新

溫庭筠《送渤海王子歸本國》賞析

《送渤海王子歸本國》是唐代詩人溫庭筠的詩詞作品,全詩八句共四十個字,是在渤海王子學成歸國,作者熱情相送時所作。

渤海王國作為一個受唐帝國冊封的地方政權(quán),曾建都于敖東城(今吉林敦化東南)。全盛時“地方五千里”,史稱“海東盛國”。文物制度,仿擬唐朝。都城城垣土筑,有內(nèi)、外城。敖東城是渤海初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渤海國與唐朝關(guān)系十分密切。渤海先后派使臣朝唐有32次之多,唐朝也十多次派人赴渤海,雙方貿(mào)易往來十分頻繁。最為突出的是,渤海銳意學習中原文化。如“數(shù)遣諸生詣京師太學,習識古今制度”(《新唐書?渤海傳);并多次派文人到長安抄回《漢書》、《三國志》、《晉書》、《三十六國春秋》、《唐禮》等歷史、政治文獻;渤海王子和貴族子弟紛紛至中原學習,有的經(jīng)過科舉考試,留作唐官。渤海的部分官員、使臣大都善用漢文撰寫奏章。有的詩人所寫的詩文,其韻律和意境幾乎可與同時代的中原著名詩人媲美。在渤海與唐朝的密切交往中,唐人對渤海人的感情不斷加深。此詩描寫的就是渤海王子學成歸國時,作者與之依依惜別之情之景。

詩開篇就說,雖然內(nèi)地與邊疆相隔甚遠,但唐朝與渤海在文化上屬于“一家”。這指出了雙方文化上的一致性。既然文化“本一家”,那么,雙方就不會因為地域不同而影響精神上的聯(lián)系。首聯(lián)是臨別時的勸慰,也表達出雙方間的厚誼深情,特別是唐人對東北邊疆渤海人的情誼。頷聯(lián)是對王子文化素養(yǎng)的贊譽。王子勤奮學習,如今博學多才,載譽而歸,值得慶賀;王子美妙的文章、詩句都留在中國,為人傳誦,這又是值得稱道與感謝的。頸、尾聯(lián)兩聯(lián)詩筆折轉(zhuǎn),想象王子歸途情況及歸國后對長安內(nèi)地的思念。越過赤嶺界碑,順著東流江水,王子揚帆直進,向朝霞曙光出現(xiàn)的東方故國駛?cè)。“曙霞”暗含著對“海東盛國”的贊美。王子到達本國后,追憶在長安時的美好生活,定然會回首遙望,可那時已天遙地遠,各在一方了。尾聯(lián)透露出送行者依依不舍之情,于此可見篇首的勸慰,不僅含有王子的眷戀惜別之情,而且更有送行者本身強作笑容的離愁別緒。

此詩語言清淺樸素,感情色彩濃郁,是一首較好的贈別詩。作為我國各族人民之間親密交往的歷史記載,此詩更有其獨特價值。尤其是這首反映了一個重要史實:當時渤海國重視學習、吸取中原文化,以至于中原文化滲透融合進渤海文化的各個方面。

溫庭筠,晚唐時期詩人、詞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濃艷精致,內(nèi)容多寫閨情,少數(shù)作品對時政有所反應。其詞藝術(shù)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fā)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存詞七十余首。其詞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詞的文采和聲情。被尊為“花間詞派”之鼻祖。

溫庭筠的詩,寫得清婉精麗,備受時人推崇,《商山早行》詩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傳。相傳宋代名詩人歐陽修非常贊賞這一聯(lián),曾自作“鳥聲茅店雨,野色板橋春”,但終未能超出溫詩原意。

溫庭筠的詞惟題材偏窄,被人譏為“男子而作閨音”。代表詞作有《望江南》二首、《菩薩蠻》十四首、《更漏子》六首、《酒泉子》四首、《楊柳枝》、《南歌子》、《河瀆神》、《訴衷情》等。

溫庭筠的詩詞全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simonabridal.com/shiju/389093.html

相關(guān)閱讀:宋史?陳摶傳原文翻譯
陶淵明《贈羊長史》原文及翻譯 賞析
后漢書?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下原文及翻譯
呂不韋列傳翻譯 讀后感
道人有道山不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