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如何表揚孩子才效果好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家庭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表揚這個詞很有功利性,表而揚之,公開的贊美,是為了宣揚,知名當世,也是為了秩序的引導。家長和老師希望通過“表揚”這個手段,達到一定的目的,實現正向的教育引導目標。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看,正確的利用表揚這個強化手段,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自我意識和獨立能力。

  一、 表揚的原則

  表揚也有原則?的確是的,有效果的表揚必須遵循因人而宜、實事求是、真誠具體的三大原則。

  針對不同的年齡階段,表揚的形式及內容有所相同。年齡越小,表揚越有效!澳阏姘!”“你今天的小手洗得真干凈!”這樣的表揚與肯定,適合幼兒園的小朋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自我的認識源自于他人評價,優(yōu)良的回饋讓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認同,變得更自信、更自尊,有更好的自我價值感。所以有句話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

  這個規(guī)律放在學校里,低年級的老師都知道,要在班里樹立什么樣的風氣,就找一個表現比較好的孩子來表揚,這個孩子會做得更好,其他孩子也都會向他學習。這個時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都想成為被老師表揚的好學生。

  但是小學三年級以后,一部分孩子開始對這樣的表揚產生質疑。我真的棒嗎?棒為什么還被同學笑?棒為什么昨天你還批評我?手洗的干凈是什么好事嗎?我自己不愿意洗手呢!有了一定的自我覺知,孩子的自我評價不再單純依賴外界了。這個時候,表揚的效用來自于被發(fā)現、被認可、被肯定的感覺。誰的作業(yè)被張貼在墻上了,別人的作業(yè)都會很認真地寫;誰的作文被老師讀過,他就會更喜歡上語文課;英語老師一句,讀得不錯,會讓一個學生喜歡天天讀英語。寫到這里我想到一位老師分享的一封學生來信:“老師,謝謝你的鼓勵,讓我走出低谷生發(fā)出自信!倍且鹱兓年P鍵是老師不經意間說了一句:“這小子,還是蠻有物理腦瓜兒的!

  學習好時,老師與家長表揚:你真聰明!總能得到這樣表揚的孩子遇到挫折時會懷疑自己不像別人說的那樣聰明。所以,要表揚的不是聰明而是努力的過程,是遇到困難時,能夠堅持并挑戰(zhàn),尋找解決的方法與途徑。比如作業(yè)全做對了,你表揚他“做得真棒”,不如表揚他:“今天全做對了,我發(fā)現你學習時很專注。”學生就會知道,這個全做對的結果,是因于自己上課專心的那個過程。因此,更容易提高耐挫力與挑戰(zhàn)力。

  等到孩子上了初中、高中,老師家長想通過表揚樹立引導某些方面時卻往往適得其反。孩子早起讀了一天英語,家長發(fā)現后很高興:你真棒呀,開始早上起床學英語了。結果,第二天,他就不起床了,更別說背英語了。學生幫同學做了值日,老師發(fā)現了,在班里表揚:某某同學很有集體觀念,今天幫同學值日了。結果,這個同學,以后再也沒有了這樣的行為。更有甚者,還故意發(fā)生一件“需要”被批評的事情,弄得老師很尷尬。

  孩子很怕家長說棒,因為背后的話是:“你以前不早起讀英語,真不是個好學生”。學生很怕老師表揚,被老師表揚后,會有離群的恐懼,意味著對朋友的背叛:別人都不幫忙做值日,獨你被老師表揚,那豈不是說除你之外大家都是“不好的”。于是,后面必然會有出格的行為,以表示自己還是與同伴夠“哥們兒”的。

  老師和家長越來越不知道如何表揚孩子了,因為他們已經不是孩子,有了自己內在的價值觀念與做人標準。這個時候的表揚應該以理解為基礎,年齡越大的孩子,表揚時越是需要具體化的描述,實事求是的表達,恰如其分的佩服。他早起讀英語,是說他已經獨立了,開始擁有探索問題的能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為了讓家長表揚與認可。他替朋友做值日,是說他很夠“哥們兒”,有集體觀念,愿意負責任,不是為了比別人好,而是為了做自己認為應該做的。

  二、 表揚的誤區(qū)

  很多研究都表明,夸張的表揚會使孩子的耐性、寬容程度以及應對挑戰(zhàn)和競爭的能力大大降低。

  泛濫的表揚,會讓孩子缺乏面對真實的勇氣,妨礙對自己的客觀認識,長期的生活在假象中,會讓孩子產生對表揚的依賴與貪婪。我不知道有沒有表揚上癮癥,但現實中有很多孩子,就象一個不能溫暖自己的人,總需要陽光來照耀一樣,一旦家長或老師不再象往常那樣表揚他就會一厥不振。

  貶低一個抬高一個的表揚,也會帶給雙方同樣的傷害。被表揚的孩子會因為高人一等而滋生驕傲的心理,而被比下去的則會因為被貶低而傷了自尊心。其實,每個人都有長處,能坦然接納自己的不足,真心欣賞別人的長處,才能產生向別人的優(yōu)勢學習的動力。

  家長與老師過份功利的表揚,對孩子的能力估計不足,看似表揚,實則會帶來貶低。比如:“這次比賽,連我們班膽子最小的某某同學都報名了,大家都不要害怕。”“你竟然會寫這樣的題目。”“真想不到,你這一次竟然考及格了!边@樣的話,怎么聽,都讓人覺得不對味。家長與老師語言背后的真實情感,孩子是能敏感地感受到的。

  毋容置疑,每一個人都有被關注、被認可的需要。孩子希望家長喜歡自己,學生希望老師認可自己……每一個人都希望被社會群體所接納。能“遭遇”到表揚,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被肯定、被接納的標志。學會適時適量、實事求是,表揚才能真正引導行為習慣與優(yōu)良品質的形成,帶給孩子成長的正向促動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simonabridal.com/zaojiao/53636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