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石門實驗中學(獅山)的陳延威第一時間從班主任那兒得知,自己摘得了今佛山中考總分狀元的桂冠,他坦言“沒想到”。這個15歲的男孩用最燦爛的一筆為自己過去九的學業(yè)畫上了感嘆號。盡管也曾在模擬考中拿到過獅山鎮(zhèn)的第一名,但平時考試基本上只是穩(wěn)居全校前10名。然而,在班主任陳小紅眼里,陳延威成為中考狀元并不意外。這個狀元是怎樣煉成的呢?
談習慣:
打破砂鍋問到底
“就是那個上課下課都喜歡‘扭’到老師問問題的大男孩啊!”一提起陳延威,該校初三級幾乎所有的老師都認識他。這并不是因為他的學習成績特別好,而是因為他有一個愛提問題“刁難”老師的“壞習慣”。
“只要教過他的老師都被他問過。”陳小紅說,善于動腦和主動學習是陳延威最大的優(yōu)點,對自己不懂的問題一定向老師打破砂鍋問到底。
“聰明、努力、嚴謹”,陳小紅用六個字來形容這位學生,“偶爾還有點‘小固執(zhí)’,每個知識點都要在課堂上弄清,否則不罷休。常常將課本上一些不易察覺的知識模糊點都給揪出來。有時下課追問得老師心頭發(fā)毛。不同的練習冊里同樣的習題,他也常常能夠找到二者不同的表達方式。同學們互改作業(yè),再細小的問題陳延威也總能揪出來。”
同樣,最讓陳延威高興的是,雖然有時他提的問題讓老師感到棘手,但老師都耐心回答。
出佳績:
小小“天書”很實用
陳延威能取得這樣的好成績,班主任陳小紅歸結于他自覺性高和良好的學習方法。“他在學習過程中很懂得下工夫狠抓薄弱環(huán)節(jié)。”
陳延威說,學習過程中,他一般分為3個步驟,分別是提前預習、上課認真聽講和課后復習。上課認真聽講最重要,在課后復習環(huán)節(jié),要做些典型的題目,做題時,不要局限于題目本身,要懂得運用發(fā)散性思維舉一反三。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后,加強單項訓練進一步充實自己。
陳延威還有個畫滿了奇怪符號的小“天書”,那是他平時記下來的難點和錯題。他說:“初三復習的知識量很大,碰到不懂的我就往小本本上記。有時是一個英語單詞,有時是一個名句。這個本子估計只有我自己才看得懂,但是很實用。”
善放養(yǎng):
總結比成績更重要
陳延威的母親鄧碧珍是小塘中心小學語文教師,她告訴記者,延威的學習都是靠他自覺。她們也從來沒有要求陳延威一定要考到多少名,考上什么學校。在平時的學習中,她總是鼓勵延威只要努力做好過程,結果不要太看重,一次兩次的失敗不算什么,要從失敗中總結經(jīng)驗。“本來孩子在學校就夠累了,回家應該好好放松。我從不要求他參加一些補習班。”。
鄧碧珍說,家里平時也從來不在學習上“嚼”孩子。他們更注意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沒有給孩子設立明確的目標。我們更看重他在每一次考試后的反思,那是他對自己知識體系查缺補漏的最好機會。將每一個知識點吃通吃透,好成績自然不期而至了。”
重養(yǎng)心:
老師心理疏導助成長
在老師們眼中,陳延威是個心理素質“杠杠的”孩子,非常自信。初中三,陳延威從沒因為成績的浮動而產(chǎn)生較大的心理波動。陳延威有一句“名言”:學習上沒有過不去的“坎兒”。然而,陳延威介紹,他在南海區(qū)初中三級綜合能力大賽經(jīng)歷過學習低谷期,跌出了南海區(qū)前100名。“如果不是班主任老師對我的鼓勵,說不定就不能在最后沖刺一把,考出這么好的成績。”
每次陳延威成績有波動時,老師都會鼓勵;而每次成績有所提高時,老師們比他本人還開心。師生之間合拍、信任與不斷得到鼓勵,也是他進步的動力。“老師的心理治療比教會我怎么解題更重要。”陳延威總結道,成績好的一個關鍵是,你要相信自己的老師,只有相信老師,才能對她產(chǎn)生好感和產(chǎn)生學習興趣。這就是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simonabridal.com/zhongkao/393654.html
相關閱讀:2016中考:如何讓復習不走或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