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總結之地質學形成時期】,在英國工業(yè)革命、法國大革命和啟蒙思想的推動和影響下,科學考察和探險旅行在歐洲興起。
旅行和探險使得地殼成為直接研究的對象,使得人們對地球的研究從思辨性猜測,轉變?yōu)橐砸巴庥^察為主。同時,不同觀點、不同學派的爭論十分活躍,關于地層以及巖石成因的水成論和火成論的爭論在18世紀末變得尖銳起來。
德國的維爾納是水成論的代表,他提出花崗巖和玄武巖都是沉積而成的,并對巖層作了系統(tǒng)的劃分。英國的赫頓提出要用自然過程來揭示地球的歷史,以及地質過程“即看不到開始的痕跡,也沒有結束的前景”的均變論思想。水火之爭促進了地質學從宇宙起源論、自然歷史和古老礦物學中分離出來,并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在中國,出現在17世紀的《徐霞客游記》也是對自然考察所獲得的超越時代的成果。至1840年,底層劃分的原則和方法已經確立,地質時代和地層系統(tǒng)基本建立起來。
而此時的礦物學沿著形態(tài)礦物學和礦物化學方向發(fā)展,美國丹納的《礦物學系統(tǒng)》標志著經典礦物學的成熟;1829年,英國的尼科爾發(fā)明了偏光顯微鏡,使得顯微巖石學的迅速發(fā)展成為可能;法國博蒙于1829年提出地球冷縮造山的收縮說,對近百年來的構造理論產生重大影響。
19世紀上半葉,有關災變論和均變論的爭論,對地質學思想方法產生了歷史性的影響。居維葉是災變論的主要代表,他提出地球歷史上發(fā)生過多次災變造成生物滅絕的觀點。英國的萊伊爾是均變論的主要代表,他堅持“自然法則是始終一致”的觀點,并提出以今論古的現實主義方法。
總結:在爭論中,地質均變論逐漸成為百余年來地質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統(tǒng)觀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simonabridal.com/chuzhong/207137.html
相關閱讀:八年級地理復習資料之江蘇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