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知識點總結之地質學萌芽時期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初一地理總結之地質學萌芽時期】,人類對巖石、礦物性質的認識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

  萌芽時期(遠古~公元1450年)

  在中國,銅礦的開采在兩千多年前已達到可觀的規(guī)模;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成書的《山海經(jīng)》《禹貢》《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臘泰奧弗拉斯托斯的《石頭論》都是人類對巖礦知識的最早總結。

  在開礦及與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災害的斗爭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地質作用,并進行思辨、猜測性的解釋。中國古代的《詩經(jīng)》中就記載了“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關于地殼變動的認識;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提出,海陸變遷是按一定的規(guī)律在一定的時期發(fā)生的;在中世紀時期,中國的沈括對海陸變遷、古氣候變化、化石的性質等都做出了較為正確的解釋,朱熹也比較科學的揭示了化石的成因。

  總結: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地質環(huán)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simonabridal.com/chuzhong/213734.html

相關閱讀:初中地理復習資料之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