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新型高中數學教學模式推動教育發(fā)展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數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


  新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1世紀,科學技術正在發(fā)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為代表的現(xiàn)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為世界生產力的發(fā)展打開了廣闊前景;A教育特別是高中教育面臨著難得的發(fā)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

  推動整個教育教學改革有一定的意義。但是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這類改革的同時,卻忽視了一個更為根本性的改革,這就是教學模式的改革。

  所謂的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教學活動諸要素依據一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學生認識特點,所形成的一種穩(wěn)定而又簡約化的教學結構。也就是按照什么樣的教育思想、理論來組織你的教學活動進程,它是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學習理論的集中體現(xiàn)。教學結構的改變必然會觸動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與學的理論等根本性的問題,可見,教學模式的改革是深層次的改革。

  為典型代表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長期以來一直統(tǒng)治著我們各級各類學校。它以教師為中心,由教師通過講授、板書及教學媒體的輔助,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或者灌輸給學生。老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宰,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老師灌輸知識的地位。在這樣一種結構下,老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學生是被動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輸對象,媒體是輔助老師向學生灌輸的工具,教材則是灌輸的內容。不難想象,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學生如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肯定難以達到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更不可能培養(yǎng)出創(chuàng)造型人才,這就

  是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教學結構的最大弊病。

  作為“研究型”教師,我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和教改實驗,終于找到了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加以整合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

  高中數學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學與教”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理論、建構主義“認知工具”理論為主要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與教”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則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要求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與教學結構(徹底摒棄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對象的傳統(tǒng)教育思想與教學結構)、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

  我們開發(fā)的“新一代高中數學教學軟件系統(tǒng)??各種類型積件庫和積件組合平臺”,它由以下幾部分組成:按照與當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密切程度,將高中數學教學素材資源庫分為最常用庫、次常用庫和擴展庫三類,并配合方便、快捷、自動、智能的光盤和網絡檢索方法;建立短小精悍、符合積件組合平臺要求的接口式的“高中數學微教學單元庫”;建立高中數學虛擬積件資源庫,供廣大教師直接調用該教學資源網上的素材用于課堂教學;將各種資料的呈現(xiàn)方式進行歸納分類,設計成供教師容易調用與賦值的圖標,形成“高中數學教學資料呈現(xiàn)方式庫”;組建“高中數學教與學策略庫”。將不同的策略方式設計成可填充重組的框架,以簡單明了的圖標表示,讓教師在教學中根據需要將不同的素材、微教學單元與不同的資料呈現(xiàn)方式和教學策略方式相結合,以產生“組合爆炸式”的效果,適應于各種教學情況;讓學生在學習中根據自己需要將不同素材、微教學單元與不同的資料呈現(xiàn)方式和學習策略方式相結合,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與主觀能動性,進行積極的探索和認知學習。

首頁上一頁12下一頁末頁共2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simonabridal.com/gaozhong/893695.html

相關閱讀:數學能力高低來自于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