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鄭樵傳原文
鄭樵,字漁仲,興化軍莆田人。好著書,不為文章,自負(fù)不下劉向、楊雄。居夾?山,謝絕人事。久之,乃游名山大川,搜奇訪古,遇藏書家,必借留讀盡乃去。趙鼎、張浚而下皆器之。初為經(jīng)旨,禮樂、文字、天文、地理、蟲魚、草木、方書之學(xué),皆有論辨,紹興十九年上之,詔藏秘府。樵歸,益厲所學(xué),從者二百余人。
以侍講王綸、賀允中薦,得召對,因言班固以來歷代為史之非。帝曰:"聞卿名久矣,敷陳古學(xué),自成一家,何相見之晚耶?"授右迪功郎、禮、兵部架閣,以御史葉義問劾之,改監(jiān)潭州南岳廟,給札歸抄所著《通志》。書成,入為樞密院編修官,尋兼攝檢詳諸房文學(xué)。請修金正隆官制,比附中國秩序,因求入秘書省翻閱書籍。未幾,又坐言者寢其事。金人之犯邊也,樵言歲星分在宋,金主將自斃,后果然。高宗幸建康,命以《通志》進(jìn),會病卒,年五十九,學(xué)者稱夾氵祭先生。
樵好為考證倫類之學(xué),成書雖多,大抵博學(xué)而寡要。平生甘枯淡,樂施與,獨(dú)切切于仕進(jìn),識者以是少之。
宋史?鄭樵傳翻譯
鄭樵字漁仲,興化軍莆田人。喜歡著書,不愛寫單篇文章。鄭樵頗為自負(fù),認(rèn)為自己不比漢代劉向、揚(yáng)雄差。他常年居在夾氵祭山,過了三十年遠(yuǎn)離社會人世的艱苦生活。后來,他開始游歷名山大川,并著意搜集奇風(fēng)異俗的材料,考察古跡歷史沿革。旅途中,凡是遇到藏書之家,必然會借宿于此家,直到把人家所藏的可讀之書讀完才離開。當(dāng)時,包括宰相趙鼎、張浚在內(nèi)的士大夫們都十分器重敬仰鄭樵。鄭樵對六經(jīng)、諸子百家很感興趣。于禮樂、文字、天文、地理、蟲魚、草木、方書之學(xué)皆有研究,他將自己研究所得撰成書稿,于宋高宗紹興十九年(49)上呈朝廷,皇帝下詔將其書藏于秘書府,鄭樵因此更加奮發(fā)學(xué)習(xí)和研究,二百多人拜他為師,聽他講學(xué)。
由于侍講衛(wèi)綸、賀允中的推薦,鄭樵被皇帝召見。他向皇帝陳述了自東漢班固以來歷代撰著史書的種種弊端;实壅f“:朕早就聽說你的名字,你能夠潛心鉆研古學(xué),且自成一家,值得稱道,為什么與你相見這么晚呢?”遂授鄭樵右迪功郎、禮兵部架閣。后為御史葉義問所彈劾,改監(jiān)潭州南岳廟。
紹興二十九年(59),鄭樵開始動筆寫《通志》,二年后完成,入為樞密院編修官,不久兼攝檢詳諸房文字,請修金朝正隆官制,因要與宋朝官制相參照,所以請求進(jìn)入秘書省查閱書籍,不久,又因言官議論獲罪,此事停罷。金軍入侵宋朝時,鄭樵說歲星分布在宋方,金朝皇帝將死,后果如其言。宋高宗巡幸建康,命鄭樵進(jìn)呈所著之《通志》,鄭樵就在這個時候病故,終年五十九歲,學(xué)者將其稱為“夾氵祭先生”。
鄭樵喜歡從事分門別類的考證工作,所著的書雖然很宏富,但大多沒有多少創(chuàng)見。他一生不怕艱苦枯淡,樂于施予他人,但內(nèi)心對入仕做官極有興趣,可以說孜孜以求。這一點(diǎn)曾招來不少微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simonabridal.com/shiju/559273.html
相關(guān)閱讀:杜牧《兵部尚書席上作》原文翻譯及賞析
霧中_詩歌鑒賞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石榴_詩歌鑒賞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