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家長平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沒有說過這么類似的一句話:你再這樣我就要生氣咯!當孩子還小,聽到家長說這種話的時候,會因為害怕家長生氣而受到懲罰,于是停止當下的行為。如前文中所提到的那位小男孩。
家長有沒有想過一點:孩子到底是因為知道了對錯,所以停止,還是因為害怕家長生氣帶來的懲罰,所以停止呢?
孩子的大腦,可以理解為是statistical inference machine(統(tǒng)計推理機),也就是說孩子只能根據(jù)家長教導推測出最直接結論。
比如,從“你別鬧了,那位阿姨要生氣了!”這句話中,年幼的孩子只能得出這個結論:因為阿姨要生氣了,所以我不能鬧了。
反過來說:只要阿姨不生氣,我就可以繼續(xù)鬧。
這句話其實是在引導孩子“外歸因”。
什么是外歸因?
外歸因是指存在于個人自身之外,影響行為發(fā)生的條件和因素,包括機會和他人影響、環(huán)境條件等。[1]
如果家庭中長期發(fā)生類似的對話,孩子會慢慢將這些經(jīng)驗內化(可以理解為自我消化)。孩子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是非觀是將事情矛頭指向外部,包括指向父母。
孩子長大之后,就會習慣性地將責任歸咎于別人,也就是外歸因。
一名男同事X,每次做錯什么事,都會將問題歸咎于同事、領導甚至是合作商沒有事先將問題說清楚。久而久之,加上B懶惰的性格,讓他在公司里非常不受待見。
這是外歸因帶來的常見的壞處。
這位同事的做事方式難道是現(xiàn)在才形成的嗎?難道是公司的環(huán)境下導致的嗎?
當然不是!
父母的三觀會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給下一代,也就是說,其實,家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已經(jīng)在告訴你的孩子:原來世界是這樣的。
孩子長大之后,想要再改變自己的觀念,就很難了:因為這些觀念已經(jīng)在他的腦海里根深蒂固,孩子自己根本就意識不到觀念的正確與否。
所以,家長的一言一行就要注意了:
1、建立正確的是非觀
也就是引導孩子適合的歸因方式。
歸因,是指通過觀察他人或者自己的行為過程所進行的因果解釋和推理。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Heider將歸因方式分為內歸因和外歸因。外歸因即上文中所提到,將問題原因歸為外部;內歸因是將行為原因歸于個人特證。
適當?shù)膬葰w因,有助于孩子的增強自信,并且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但是家長無需刻意引導孩子將任何行為都內歸因,而是應該教育孩子正確認識事物本身。
如上文中提到,當遇到自己的孩子在公眾場合吵鬧時,家長可以這樣教育孩子:你的吵鬧,打擾到別人了,這是不禮貌的。
不要以為孩子還小,聽不懂成人說的道理。腦科學相關研究表明,3-7歲的孩子理解能力已經(jīng)逐步成型,可以很清楚掌握對錯概念。
所以爸爸一定不能“省事”地教育孩子,更不能當個甩手掌柜,因為你所說的每一句話、做得每一個動作,孩子都會逐漸內化。
2、培養(yǎng)孩子的“真懂事”
如果孩子總是一味的聽取你意見,讓他做什么就做什么,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外,從不讓你擔心,那你就真的要擔心了!
國學老師許少鋒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過這個問題,小孩太“懂事”,其實是在壓抑自己迎合他人。
也就是孩子是在壓抑自己的想法,硬性要求自己來附和父母和他人的期待。
代入一句話來形容這種看似很懂事的孩子:不在壓抑中爆發(fā),就在壓抑中滅亡。
已經(jīng)太多新聞報道這樣的案例,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爸爸也可以自行代入一下這種角色,應該就能深有體會。
民主的家庭氛圍,定時開家庭會議,鼓勵孩子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和勇氣。
當然并不是孩子所有的建議都需要接納,但一定要仔細聆聽孩子的想法。
當你用心去聽時,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事情,不是孩子不懂,而是大人不懂。說不定,你可以從孩子的想法中獲取新的生活靈感。
我們都離開童年太久了,所以越來越不懂孩子。嘗試站在孩子角度來思考,這應該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simonabridal.com/zaojiao/116658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