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個擁有多個民族、多種語言、多元文化的國家。政府推行精英政策,即由精英人才治理國家,由精英人才管理各行各業(yè),同時致力于提高國民素質,依靠豐富的人力資源和人才優(yōu)勢與他國競爭。因此,政府非常重視教育。而四大種族(華族、馬來族、印族、歐亞種族)中的華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尤其重視子女的教育。由于新加坡獨有的條件和特色,英語成為各民族的共同語,使不同種族間建立起了認同感和凝聚力,其教育體制也基本上沿襲了英國的教育體系。
新加坡的精英政策導致了教育的過早分流和兒童就學時的擇名校傾向。小學以上的教育,基本由政府操辦,學習內(nèi)容、深度、廣度則以英國劍橋的“O”水準和 “A”水準為標準。因為在小學四年級和中學二年級要分別按教育部的分流考試成績進行分流,因此學校很早就將學童分等進行教育。實際上,許多學校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根據(jù)學生的成績分班,所以家長對孩子在幼兒園的學習成績十分看重。兒童在幼兒園階段就開始有家庭作業(yè),家長較多關心孩子的寫字和算術,而對孩子的游戲、聽、說、讀等則關注得較少。由于幼教機構多數(shù)為私人承辦,在園人數(shù)的多少和人均學費的高低成為幼兒園發(fā)展的主要保障,因此幼兒園的辦園方向十分重視迎合家長的意愿,使學前兒童過早地進入“學生”階段。
二、快速發(fā)展的幼教機構
從1842年收容孤兒棄嬰開始,到后來改名為圣馬格烈女校的創(chuàng)辦,幾乎所有英文女校都附設幼稚園。1921年才由中華基督教倡辦建立第一所華文幼兒園??星洲幼稚園。接著,崇福(1932)、南洋(1934)、建國(1938)幼稚園相繼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由于家長的需求,新加坡的幼兒園如雨后春筍,發(fā)展迅猛。新加坡的幼教機構多數(shù)為民間開辦,如宗教團體、私人機構、商業(yè)機構、社團等。幼兒園開辦時向教育部注冊,由教育部(MOE)學前教育司直接管轄。教育部規(guī)定幼兒園必須以英文和第二語言(華語、馬來語等)為媒介語。將各種不同種族的母語作為第二語言,一般教學要求較低,當然也有幾所特選學校英語與華語同時以第一語言的水準進行教學。雙語教學成為每個幼兒園的“自然”特點。
新加坡的幼教機構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幼兒園,主要為三到六歲的幼兒開設,分成啟蒙班(Nursery,3~4歲)、幼兒園一年級(K1,4~5歲)以及幼兒園二年級(K2,5~6歲)三個階段。每周上課五天,課時為2.5小時至4小時。多數(shù)幼兒園都設上、下午班。幼兒園同小學一樣,每年分成四個學段,每一個學段共10周。一月到三月中為第一學段,以后放假一周;三月到五月為第二學段,六月初開始放假四周;六月底到九月初為第三學段;九月中到十一月中為第四學段,十一月到十二月放假六周,F(xiàn)今的幼教機構主要有人民行動黨社區(qū)教育基金會的幼兒園、教堂、教會、福利團體辦的幼兒園、蒙臺梭利幼兒園和私立幼兒園。
另一種是托兒所,分全日制和半日制(家長按個人情況作選擇),主要招收18個月或更小的幼兒,同時也招收三歲至六歲的幼兒。托兒所與幼兒園不同的是,托兒所由社會發(fā)展和體育部(MCDS)管轄,分為為職業(yè)婦女而設的托兒所、員工福利托兒所、社會服務性的托兒所(教會)、私立托兒所、商業(yè)機構的托兒所以及家庭托兒所等幾種類型。目前新加坡有638間托兒所,但專門照顧18個月以下嬰兒的托管中心只有7間,原因是根據(jù)社體部規(guī)定嬰兒與看護人員的比例不得高于5:1,和一般的兒童托管服務相比,前者需要專門化的托管人員,他們除了必須是兒科專家,同時也得具備護理專長。
此外,學前學后托管中心、豆豆班(2歲)、特殊學校、語言中心、才藝班、激勵課程班(適合懶散的孩子)、露營活動和假期文化營等等,也為不同需求的家長和兒童提供教育服務。
三、改革中的教育教學
新加坡學前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希望幼兒能擁有以下的品質:能辨別是非對錯;愿意與他人分享;能與他人溝通;具有好奇心及勇于探索;掌握聽說的技能技巧;能與他人和睦共處;建立健康的生活以及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愛家人、朋友、師長和幼兒園;具有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掌握獨立生活的能力。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新加坡的教育十分強調(diào)必須從小進行基本的社會行為準則、價值觀、道德觀的教育,以培養(yǎng)具有完整、良好個性品質的未來新加坡人。
教育部規(guī)定幼兒園每日課程活動包括語言、數(shù)概念、自然科學、社會性交往、創(chuàng)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理能力、音樂律動以及戶外活動等。由于教育部規(guī)定幼兒園必須以英文和第二語文(母語??華語、馬來語等)為媒介語,所以,許多園的實際課程內(nèi)容包括英文、華文、馬來文、數(shù)學、科學、音樂律動、美勞、游戲、戶外活動、室內(nèi)活動、電視觀賞、故事分享、道德教育以及電腦課程等。
以往新加坡的幼兒教育比較注重知識的傳授和學業(yè)成績,如在幼兒園要學會寫字。隨著逐漸與國際接軌,新加坡人開始越來越關注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獨特性。2003年教育部提出了有關學前教育課程的六大指導綱領,強調(diào)孩童全面的身心發(fā)展;掌握綜合學習、積極學習、互動學習、從游戲中學習的能力,更注重教師與家長在孩子學習中扮演的角色。同時,教育部還倡導推行主題教學、角落教學(相當于我國的區(qū)角活動)。許多幼兒園在實施幼兒教育中加入了更多的游戲元素,強調(diào)從游戲中學習,讓幼兒在互動和自主學習中,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
四、獨具特色的教師培訓制度
新加坡學前教育師資來源與其它許多國家不同。新加坡沒有專門的師范學校,教師是先被招進來從事教育工作后,再根據(jù)各園的情況派出去培訓。培訓大致分為初級、中級、大專、學位教育(本科)幾個等級。培訓費用可以自費,也可以和學校簽約由學校付。有些園要求教師至少要經(jīng)過初級培訓,有些園受訓教師數(shù)則比較少,因此,新加坡一般幼兒園教師的專業(yè)水準參差不齊。就是在已開設的培訓課程中,有關琴棋書畫等藝術內(nèi)容也很少涉獵,因此,大多家長送孩子到社會上開辦的音樂、美術學習班去專門學習。
從2001年開始,教育部和社會發(fā)展與體育部聯(lián)合擬定學前教育師資培訓與鑒定的新方案。提出課程培訓框架以及不同層級幼教工作者的資格要求。其中課程培訓框架規(guī)定了不同層級教師培訓的入學資格以及相應的課程。而不同層級幼教工作者的資格包括主管的資歷要求、幼教教師的資歷要求(分部門主任/高級教師、教師、語文教師、嬰兒護理教師等層次)、幼教助理的資歷要求等。
社會發(fā)展部還根據(jù)幼兒園師資、教師培訓記錄、環(huán)境設計等來決定幼兒園執(zhí)照的長短。每個教師必須經(jīng)過幼兒教育培訓,是標志幼兒園條件優(yōu)越的關鍵因素之一。政府為鼓勵教師參加培訓,提供了充裕的培訓經(jīng)費。如大專課程的培訓經(jīng)費為7000新元,政府就提供了其中的5000新元,其余可由教師所在幼兒園提供,此舉大大提高了幼兒園送教師參加在職培訓的積極性。幼兒園同時也與受訓教師簽訂兩到三年的服務合同,以確保師資的穩(wěn)定性。因新加坡的幼教機構多為社會承辦,由老板決定學校的發(fā)展,因此,對教師的評定也一般以學生數(shù)作為評定原則之一,具有較多的商業(yè)性,幼兒教師的社會認同感不及發(fā)達國家。
除此之外,新加坡對其公民,如職業(yè)婦女、多子女者(由于出生率的下降)以及低收入家庭等,在孩子入園方面給予很大的優(yōu)惠,家庭貧窮的子弟能夠在政府開辦的幼兒園接受學前教育,因此,新加坡幼兒的入園率較高。在家園聯(lián)系方面,除家長的積極參與外,不同的社會機構如政府、私人診所、警察局、超級市場、巴剎(相當于中國的農(nóng)貿(mào)市場)、咖啡店、鄰里商店、圖書館和地鐵站等也能積極配合,特別是有些國會議員也會參與幼兒園重大的節(jié)日活動。
新加坡在特殊政治與經(jīng)濟的土壤中孕育發(fā)展的幼兒教育體現(xiàn)出了鮮明的特色:即積極發(fā)展幼兒的雙語口語能力,加強華語教育;培養(yǎng)獨具特色、有良好個性品質的未來新加坡人;注重幼兒的智力開發(fā),鼓勵幼兒在游戲中學習;注重培養(yǎng)幼兒的獨創(chuàng)性,生活自理能力等等。因此,培養(yǎng)具有高素質的新加坡人,使其成為 “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是每個新加坡幼教工作者的努力目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simonabridal.com/zaojiao/57886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