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國卷文綜要想考出好成績,不僅要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適當的努力,最好再掌握文綜命題趨勢和命題思路,宏觀把握文綜試題命題特點。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文綜到底怎么考,考些什么以及文綜復習策略。
領會考試說明精神實質,明確考試內容和能力要求
文科綜合《考試說明》著重強調考查學生對各學科知識整體把握,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突出學科知識結構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內容;更多地考查的是學科內的綜合,跨學科綜合所占比例較小;強調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強調學以致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突出對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的考查,倡導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從考試目標與要求來看,地理學科考試內容沒有明顯變化,政治學科中政治常識采用新教材命題,哲學常識增加“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思維”知識內容,歷史學科考試內容在保持前兩年基本穩(wěn)定的前提下有一些新變化,其明顯的變化可以用“增、減、挪”三個字概括。
“增”是指中國史增加了東漢豪強地主、唐朝的安史之亂、藩鎮(zhèn)割據、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早期的民族資產階段和無產階級、北洋軍閥政權的建立、帝國主義侵略和加劇、軍閥割據局面的形成、護法運動、近代前期的思想、科技和教育、近代前期的文學、藝術和史學、毛澤東《論持久戰(zhàn)》的發(fā)表、日本帝國主義在淪陷區(qū)的殖民統(tǒng)治。世界史增加了意大利統(tǒng)一、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三國軸心的形成等。
“減”是指新刪掉了幾次農民起義運動、商文化的世界地位、江南經濟的發(fā)展、西歐國家殖民的擴張、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亞洲經濟的發(fā)展等�!芭病笔侵冈薪滩哪承﹥热菡{整了順序,給人更強烈的印象。例如,《考試說明》中世界近代現(xiàn)代史部分以生產力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動力為主線編排,即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時期的世界、進入工業(yè)資本主義時期的世界、壟斷資本主義形成時期的世界。美國的霸權政策調整后的順序為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德國的分裂和北約組織的形成、美國在亞洲進行的局部戰(zhàn)爭。
1建立知識整體結構方法,尋找跨學科交叉滲透切入點
文科綜合強調知識的綜合、思維的跳躍、方法和能力的綜合。從總復習時間安排來看,過早進行跨學科綜合會導致學科基礎不扎實,過遲會導致考生心理負擔過重,合理的安排一般選在高三下學期5月下旬至6月中旬進行跨學科綜合。在復習方法上提倡三個學科老師集體備課,由三個學科教師分別從地緣、事實、意識三個方面同時講一個專題研究課,尋找學科交叉滲透切入點。
例如西部開發(fā),地理教師運用地理知識引導學生分析西部開發(fā)的范圍、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優(yōu)勢和劣勢,探討從實際出發(fā)發(fā)展特色經濟和改善環(huán)境質量的措施,并進行預測。歷史教師運用歷史史實分析我國歷史上曾多次對西部進行開發(fā),促進了西部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和民族團結,但長期以來由于歷史、自然等方面的因素,西部起步較慢,開發(fā)較遲,經濟發(fā)展滯后于全國水平,西部開發(fā)要吸取巴西西部開發(fā)遭到大自然報復的教訓,從實際出發(fā),加強生態(tài)建設,改善環(huán)境質量。政治教師運用經濟常識、哲學常識、政治常識分析西部開發(fā)必須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展特色經濟以及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意義等等。教師配合西部開發(fā)專題研究課指導學生查閱一些資料并開展如何進行西部開發(fā)的討論,或指導學生撰寫如何進行西部開發(fā)的小論文。
政治、歷史、地理學科滲透的專題研究課有:(1)中國季風氣候與歷代水利建設;(2)經濟結構戰(zhàn)略調整;(3)經濟一體化與中國加入WTO;(4)環(huán)太平洋經濟發(fā)展趨勢;(5)國際經濟新秩序;(6)石油提價對世界經濟的影響;(7)假日經濟;(8)城市化進程與小城鎮(zhèn)化;(9)多極化問題;(10)黃河流域自然資源的開發(fā)利用與經濟發(fā)展;(11)長江流域經濟發(fā)展;(12)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經濟發(fā)展;(13)維護祖國統(tǒng)一,反對外來勢力侵略等。
政治和歷史兩學科專題研究課有:(1)法治與德治;(2)“三個代表”與從嚴治黨;(3)近代國際關系;(4)當今國際形勢;(5)正確認識中美關系等。
政治和地理專題研究課有:(1)人類對宇宙的認識;(2)自然災害的防治;(3)人與自然、社會;(4)中國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在總復習過程中,考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覺尋找適合自己實際情況的最佳復習方法,進行跨學科的聯(lián)想、拓展和遷移能力的自我訓練。由于各學科特點不同,復習方法側重點也不同。政治學科側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運用經濟常識、哲學常識、政治常識原理去分析現(xiàn)實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和焦點問題。歷史學科側重歸納、比較和概括歷史知識,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xiàn)象和歷史事物,揭示其本質,闡述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史鑒今,注意史論結合。地理學科側重圖導圖解分析,強調揭示地理學與社會經濟、人文觀念發(fā)展之間存在的關系,將與高中地理密切相關的初中地理內容融化在高中地理知識結構中,將現(xiàn)行教材和新教材公共交點的最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內容,運用圖導法建立知識整體結構。跨學科綜合側重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知識體系,根據不同的政治、歷史、地理知識內容、載體材料或背景采用相關知識統(tǒng)整表、知識結構圖解、知識結構螺旋形等方法將知識重組、整合,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以期在知識的交融、各種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過程中,產生更為深刻的思想內涵�?刹捎弥R結構螺旋形法綜合分析“科技革命對城市化進程的影響”,尋找跨學科交叉滲透切入點。
1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正確掌握解題技巧
臨近高考,高三考生對文科綜合跨學科交叉滲透切入點和綜合思維能力的要求把握不準,加上多數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第一次將地理列入考試范圍,因此普遍感到心理壓力較大。
總復習過程中,首先要自減壓力。高考的考試說明已明確規(guī)定:文科綜合首先是學科內綜合,跨學科綜合所占比例較小,跨學科綜合科目的難度比學科內綜合的難度小;試題按題型、內容等進行排列,單純的選擇題在前,非選擇題在后,選擇題和非選擇題按地理、歷史、政治順序相對集中;選擇題中跨學科滲透題目所占的比例較小,非選擇題中最后兩道跨學科題目要求從地緣、事實、意識三個方面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內部關系,大致可以認為按地理、歷史、政治順序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分析。掌握這些規(guī)律對解題時思維跳躍大有裨益。
減輕臨考心理壓力的關鍵是正確掌握解答跨學科綜合的選擇題和非選擇題的解題技巧�?鐚W科綜合題多數屬于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信息遷移題,側重考查考生臨場閱讀、提取有效信息和進行信息加工、信息遷移以及判斷、歸納、推進、預測、說明成因或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
解答跨學科綜合問答題或論述題既要打開思路有話可說,又不必過分展開,回答問題要開門見山地闡明觀點,確定答題的范圍、重點和層次,文字要簡潔、明確、通順,防止“有骨無肉”或“畫蛇添足”。
1文科綜合卷考試命題的比較
1.“能力立意”更加明顯
與去年試卷相比,今年試題的“能力立意”傾向更加明顯。突出表現(xiàn)在,考核的知識點源于教材,但在命題中通過和現(xiàn)實問題的連接,構建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這就要求考生在理解問題情境之后,能運用原有的學科知識經驗,通過合理的綜合、推論、分析,解釋當前的問題,形成自己獨特的假設和解決方案�?忌挥姓嬲斫庠囶}的內涵,明確試題要求,才能恰當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完成答題。
2.綜合要求更有突破
綜合性在去年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突破,學科內綜合強調學科特色,跨學科試題學科界限趨向模糊。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考試說明》中明確指出: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的考核內容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政、史、地三學科的思維方法和分析能力。二是運用政、史、地三學科綜合的知識、原理、規(guī)律來評判、歸納和分析問題。今年的文科綜合試卷,無論是命題材料的選擇,試題的呈現(xiàn)方式還是學科知識的嫁接,都比去年有了較大的突破。主要表現(xiàn)在:
(1)知識交叉現(xiàn)象十分明顯(選擇題)
去年試卷的客觀題基本上采用拼盤組題形式,學科界線清晰可見。今年不僅在序列上更在內容上體現(xiàn)了綜合的趨勢,如:3-8題的關于西部五省區(qū)的若干指標的分析,23-25題關于園林藝術的討論,都是在一個主題下,考核的內容涉及政、史、地三學科知識的試題,反映了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卷的發(fā)展趨勢。如何適應這一命題趨勢,并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將是今后高三文科復習必須認真研究的課題。
(2)三科題之間的親和度增大(非選擇題)
去年試卷只在最后兩題體現(xiàn)了不同學科間的綜合。在今年的試卷中,非選擇題的跨學科綜合題的題分較去年有較大增加,38、40、41題都是學科間交叉綜合,必須運用三科知識理解、分析和解答,明顯地加大了對綜合能力的考查力度。從命題的技術角度看,今年的跨學科試題已經基本消除了學科拼盤痕跡。
(3)單學科特色更加突出(學科內綜合)
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在綜合考試中如何體現(xiàn)學科的特色?我們認為今年的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卷在這方面進行的探索是非常有價值的。例如在試卷中,政治學科關于消費觀念和消費意識、黨建問題等方面的討論,強調了以理論指導實踐和以實踐豐富理論的學科特點;歷史學科的試題中關于教育問題、“門戶開放”問題、科學技術對人類進步的影響等的討論,突出了以史為鑒、史論結合的學科研究特色。地理學科有關我國水土流失問題的討論,體現(xiàn)了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之間存在著的互為因果的關系。
3.更加重視發(fā)揮圖表作為信息載體的功能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需要,社會科學的交流媒體大量使用了圖表和數據。能夠閱讀這類資料并初步運用這種資料形式說明問題,是測試綜合能力的內容之一�!蓖ㄟ^閱讀圖(表),發(fā)掘蘊涵其中的信息價值,從而把握事物的特征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是文科考生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與去年相比,今年試卷出現(xiàn)的圖(表)數量、類型明顯增加,涉及內容也非常廣泛,總題分達到了140分。以圖(表)作為信息載體的現(xiàn)象也已從地理學科擴展到歷史和政治學科,如第38題,就是通過兩個統(tǒng)計表和兩幅要素曲線圖的形式,將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所起的作用表現(xiàn)出來,這在政、史類材料題中是極其少見的,體現(xiàn)了命題者力求創(chuàng)新的思路。
4.關注社會熱點,具有強烈的時代感
今年的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命題方向,以人們所關注的現(xiàn)實問題和社會熱點為切入點,突出強調了知識的活學和活用,使試卷具有很強的時代感。如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80周年,如何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和實現(xiàn)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全黨、全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今年的文科綜合題,以“從嚴治黨、反腐倡廉”為切入點,從哲學的角度對當前的反腐敗斗爭進行了探討。再如,西部大開發(fā)是我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關鍵,也是今后幾年國家經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西部日趨惡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實現(xiàn)西部大開發(fā)的基本保證。試卷以西部諸省區(qū)的水土流失問題、人均GDP現(xiàn)狀、交通運輸的發(fā)展等為切入點對西部大開發(fā)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的探索。其他如“產業(yè)結構調整”、“中美撞機”事件“青藏鐵路”建設、“東芝筆記本糾紛”、“日航風波”、“三菱事件”、“家電價格戰(zhàn)”、“國家重獎吳文俊、袁隆平院士”等,都是過去一年中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大事�?忌绻綍r埋頭苦讀,兩耳不聞窗外事,不了解這些事件的時代背景,就難以運用所學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判斷。
1高考全國卷文綜復習建議
1.宏觀考慮
(1)教學中的觀念
要知識覆蓋,更要知識重組。要簡單例證,更要聯(lián)系應用。要重視訓練,更要網絡構建。要系統(tǒng)訓練,更要專題訓練。要結果分析,更要過程分析。要單兵作戰(zhàn),更要集團作戰(zhàn)。
(2)教學中處理好四個關系
“學科內”綜合與“跨學科”綜合的關系;“內容綜合”與“能力綜合”的關系;“知識積累”和“知識再生”的關系;知識點的“挖深”和“拓寬”的關系。
(3)具體建議:
一是加強三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協(xié)調,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如政治學科以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為長;歷史學科以培養(yǎng)學生的縱深研究能力為長;地理學科以擴充學生的知識,構建事物之間的廣泛聯(lián)系為長。二是以學科教學為出發(fā)點,在實現(xiàn)學科主干知識點落實和構建網絡的憎愛分明的前提下,以外延的方式實現(xiàn)學科間的嫁接。三是通過三學科圍繞同一主題,相對集中教學的方式,為學生營造三科綜合的氛圍。
2.中觀考慮
(Ⅰ)落實八個教學觀念
(1)平時教學要扎實。在平時教學中要給學生留下“享受、敬佩、動心、增知、辯證”等五個良好感覺。要重視五個方面的檢測,即:①檢測學生能否清楚地復述所授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則和基本觀點;②檢測學生能否對重點的概念、原理和觀點進行分解和綜合,達到全方位的正確理解;③檢測學生能否梳理教材的知識體系和揭示重點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④檢測學生能否比較、分析同類型知識的異同之處;⑤檢測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另外,還要明白從知識到能力并非空中樓閣,需要通過學生對基礎知識重組再現(xiàn)。靈活應用“三基”是能力的基礎,“三基”不行,能力就無從談起,能力是建立在“寬知”基礎上的。
(2)關愛學生最有效。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才是教育的真正“生產力”,才是提高考分的原動力。
(3)說明研究最為先。過去沒有考試說明,現(xiàn)在文科綜合有了考試說明,值得研究。最值得研究的是三點:
①能力立意為指導,考“知識體現(xiàn)能力”轉變?yōu)榭肌澳芰︙w現(xiàn)能力”。具有操作性的說法是“考核內容依據教學大納但不拘泥于教學大綱、知識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不過多考慮知識覆蓋面,重視對建立在雙基之上的學科主干知識的提取、重組、運用”。
②命題的原則要求:一是堅持了“三個有利于”的高考改革指導思想。以更有利于中學實施素質教育,有利于高校選拔優(yōu)秀新生,有利于國家培養(yǎng)高素質創(chuàng)新人才。二是以“立足基礎、強調主干、注重應用、突出能力、體現(xiàn)綜合”構成了試卷的主旋律。
③考試方案的主要內容:根據圖表、數據解釋說明有關概念或能用圖示建立相關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能閱讀、理解、選擇、使用適當的資料;提取有效信息,說明和解釋相關問題;能通過數據、圖表等把握事物的特征、規(guī)律或關系;應用所學知識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和多角度、多層面的描述;能分析社會現(xiàn)象變化發(fā)展的原因,透過現(xiàn)象把握本質;能根據事實作出科學的和有效的判斷、歸納、推理;正確評價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體現(xiàn)經濟繁榮、社會公正、生態(tài)安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價值取向。
(4)哲學思考最重要。有了哲學思考的習慣,分析和解決問題時就能夠辨證地、全面地、本質地、有重點地思考。它對政治科考試題有直接的作用,因為政治考試中哲學部分失分量最大;對歷史、地理有間接的作用,因為歷史、地理中的主觀性問題的審題、解題需要哲學思考;對語文中的議論文寫作也有積極的作用,因為議論文需要辨證地、全面地、本質地、有重點地分析事物。
從目前的教學現(xiàn)狀來看,中學采用的高三復習模式仍然是“分科教學”方式,如何應對日趨明顯的綜合化趨勢?我們認為,作為學科教師必須十分注意克服過于強調“學科體系完整性”、“自立門戶”的狹隘觀念。一是加強三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協(xié)調,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如政治學科在用辨證的方法揭示事物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內在關系方面有獨到之處,歷史學科在通過對資料的整理、使用、分析、以為己用方面具有專長,而地理學科則在通過對諸多因素的分析,構建事物之間的廣泛聯(lián)系方面具有特長。二是以學科教學為出發(fā)點,在實現(xiàn)學科主干知識落實和構建網絡的前提下,以外延的方式實現(xiàn)學科間的嫁接。三是通過三學科圍繞同一主題,相對集中教學的方式,為學生營造綜合的小氛圍。
(5)講評敲打最有效。講評是思維訓練的有效操作,是學生知識弱點轉化為強點的有效操作,我們要求考試和講評的時間分配為1:1,更提倡1:2,甚至是1:3。
(6)二法并舉最現(xiàn)實。二法即歸納法和演繹法,這是能力立意命題中的技術要求,也是學生審題、解題的思維要求。
(7)立體思維最永久。這是對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思維建議。立體思維包含了多角度思維、多層面思維、正向思維、逆向思維等等,并且可以轉化為歸納法或演繹法,立論或駁論。
(8)單科綜合為基礎。因為試卷本身以單科綜合為主,政、史、地三科綜合的拼盤痕跡仍然很重,即使非拼盤綜合,其知識載體也是以單科知識為基礎的。當然,處理好“學科內”綜合與“跨學科”綜合的關系十分重要,可是,在三科綜合復習中采取從本學科的知識點出發(fā),尋求與相鄰學科的聯(lián)系點,進而達到所謂的講深講透,反復操練,這種做法并不恰當。比較好的做法是:在平時教學中加強綜合滲透,著重點放在綜合觀念和綜合意識的培養(yǎng)上。在平時的復習中要“管好自家的門,經常去串串人家的門”。
(Ⅱ)立體思維
立體思維包含了多角度、多層面思維,正向思維、逆向思維。立體思維的訓練有三:
一理多題法:一個核心理論,多角度聯(lián)系社會熱點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一題多理法:一個社會熱點,或一項國家的大政方針,用眾多理論知識來分析。
一例多型法:一個典型材料,用多種類型的題目來訓練。
(Ⅲ)重視五個復習環(huán)節(jié)
(1)操作性計劃
(2)專題性復習(網絡化復習、正輻射復習、反輻射復習)專題性復習可以分解為三個層次:
①網絡化復習——重視知識體系的構建。
在處理教材時要著眼于課文中的主干知識;在要求上要大膽地把一些細節(jié)性的知識加以淡化處理,減輕學生的負擔;在操作上要善于歸納和提煉。
從縱橫兩角度雙向展開:從縱向上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從橫向上組織起政、史、地相關知識。把新知識真正融入自己的知識結構中。
②正輻射復習——在講授知識時加強社會熱點和人文知識的滲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中學的文科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本身就是對學生人文知識和精神的培養(yǎng),但從現(xiàn)在的社會需要和考試要求來看,力度仍顯不夠,特別是一旦這種教學走入單純?yōu)閼嚪⻊盏臅r候,有相當多的學生被束縛在課本知識的狹小圈子里,抬頭不認天,低頭不識地,無法融入火熱的社會生活中,甚至對周圍的事物感到恐懼。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已嚴重影響到學生素質的提高。要改變這種情況,需要各學科的共同努力。
從政治課的角度來說,在強調把書本理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點、熱點問題有機結合起來的同時要加強人文知識的滲透。我們的視點不僅要落在重大的時政熱點問題上,而且要把網撒得更大些,要積極關注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問題,如:可持續(xù)發(fā)展、人類社會文化、科學的發(fā)展等。
從歷史角度來看要能分析、把握歷史規(guī)律,形成歷史觀點。歷史規(guī)律,是對基本史實、概念的抽象與概括,是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的理性升華。如今年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對松江棉紡織業(yè)由盛到衰過程及原因的認識,就體現(xiàn)了這一規(guī)律: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在客觀上必然會把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到被侵略的國家,引起生產方式的變化,因而必然會對傳統(tǒng)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造成沖擊,因此,松江棉紡織業(yè)到近代的衰弱就是這一規(guī)律作用的結果。把握了這些規(guī)律,有助于幫助學生舉一反三,科學有效地掌握歷史知識。
歷史觀點是人們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xiàn)象的評價,是構成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年對黃宗羲等人反封建專制主義的評價等帶有明顯的歷史
觀點。因此在高三歷史教學中,要求學生思考和理解課本中的歷史觀點并對這些觀點進行分析、鑒別,提出科學的史實依據,同時,有意識地設置問題情境,允許學生發(fā)散思維,幫助他們形成新觀點。
在目前的高三文科教學中,重政、史,輕地理的現(xiàn)象比較突出,從而導致學生的地理基本能力存在明顯的漏洞。對政治、歷史等相關學科的審題、解題也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新一輪的高三地理復習,課時可適當增加,在落實學科主干知識上下功夫,提高學生從宏觀上把握知識的能力。
知識面的拓寬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操作上可以在課堂和課外兩方面加以落實,在課堂中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一些模擬現(xiàn)實問題的情境,把抽象的、直觀的理論隱含在情境中,教師要引導、啟發(fā)學生認識和理解。在練習時也要引用一些人文知識的素材為背景,這樣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加以滲透,如有必要還可以組織一些專題講座。另外,在課外也要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加以關注,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可以用布置作業(yè)的方式要求學生多關注一些自然、社會的知識,在潛移默化中拓寬知識面。
③反輻射復習——在專題講授社會熱點和人文知識時用相關知識進行分析。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選擇性訓練,選擇能使學生的弱點變強點的試題進行訓練
(4)拓展性講評,如選擇題轉化為非選擇題來講評
(5)針對性矯正,根據不同班級和學生作具體的指導和訓練
3.學生失分的原因
(1)基礎知識弱�!叭辈辉鷮崳貏e是對學科主干知識的宏觀把握不夠。
(2)審題能力弱。缺乏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和能力。
(3)解題技巧弱。應變能力不足。
(4)知識遷移弱。思維不活躍,知識提取、重組、應用能力較差。
(5)文字表述弱。語言規(guī)范性差,文字表述能力弱。
(6)人文知識弱。對現(xiàn)實問題關注不夠,造成人文知識貧乏。
(7)讀圖識圖弱。如去年許多考生把中東區(qū)域圖理解為巴爾干地區(qū)圖,因此把以色列建國答成了南聯(lián)盟科索沃問題,該小問的得分率就大大下降,平均得分只有3.26分,難度在0.27左右。
(8)字跡不清楚。
1高考全國卷文綜命題預測
Ⅰ.依據命題慣性,預測改革趨勢
試卷的總走勢是“穩(wěn)中求變、穩(wěn)中求新、穩(wěn)中求進”,由“挖井”走向“挖坑”。主要表現(xiàn)有四:
1.考試的目標不會變。目標是:準確地測量考生對政治、歷史、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具有的學習能力,科學地反映考生的學習潛質和潛力,有效地區(qū)分考生的真實水平。
2.考主干知識不會變。因為:“依據教學大綱但不拘泥于教學大綱”強調主干知識點的掌握、理解和應用。
3.以能力立意的要求來命題不會變。啟示我們要對基本概念及其延伸概念、基本原理、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基本特征和規(guī)律等進行充分的挖掘和拓寬。
4.總的難度不會變。
Ⅱ.注重交叉知識的熱點問題
文科綜合復習的重點、熱點:
1.對宇宙的認識——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2.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人類與環(huán)境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
3.資源能源的利用——人類對資源能源的利用
4.人口戰(zhàn)略目標——人口問題和我國的戰(zhàn)略目標
5.近現(xiàn)代的科學技術——近現(xiàn)代的科學技術
6.河湖江的改造——我國河流湖泊的改造
7.我國農業(yè)發(fā)展——我國農業(yè)的發(fā)展
8.工業(yè)現(xiàn)狀對策——我國工業(yè)發(fā)展的現(xiàn)狀及對策
9.西部大開發(fā)——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
10.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維護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
11.民族鞏固發(fā)展——我國民族大家庭的鞏固和發(fā)展
12.黨的光輝歷程——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
13.中國外交成就——新中國的外交成就
14.我國開放政策——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
15.我國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形成和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
16.經濟的全球化——世界經濟全球化
17.政治的多極化——國際政治多極化
Ⅲ.強化四個得分因素
1.基礎知識成為高考的第一依據——基礎不實是學生失分的第一原因——夯實基礎成為日常教學的首要任務。
2.材料題成為高考命題的重要形式——知識掌握不牢固是學生失分的重要因素——引進材料成為教學改革的突破口。
3.大政方針成為高考命題的熱點——熱點不熟是學生失分的又一因素——時政教育成為課堂教學的延伸。
4.考查能力成為高考命題的主要功能——思維不活躍是學生獲不了高分的關鍵原因——培養(yǎng)能力成為教改研究的重點課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simonabridal.com/gaokao/870681.html
相關閱讀:高考物理復習策略
鐗堟潈澹版槑锛氭湰鏂囧唴瀹圭敱浜掕仈缃戠敤鎴疯嚜鍙戣础鐚紝璇ユ枃瑙傜偣浠呬唬琛ㄤ綔鑰呮湰浜恒€傛湰绔欎粎鎻愪緵淇℃伅瀛樺偍绌洪棿鏈嶅姟锛屼笉鎷ユ湁鎵€鏈夋潈锛屼笉鎵挎媴鐩稿叧娉曞緥璐d换銆傚鍙戠幇鏈珯鏈夋秹瀚屾妱琚镜鏉�/杩濇硶杩濊鐨勫唴瀹癸紝璇峰彂閫侀偖浠惰嚦 bjb@jiyifa.com 涓炬姤锛屼竴缁忔煡瀹烇紝鏈珯灏嗙珛鍒诲垹闄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