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五校協(xié)作體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試題(語文)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


試卷說明:

一.現(xiàn)代文閱讀(9分 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就是一種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為一體,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廣泛表現(xiàn)在民間信仰和生活習俗之中,鮮明地反映出我國民間廣大民眾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民間剪紙是勞動人民為滿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chuàng)造,并在他們自己當中應用和流傳的一種藝術樣式。從藝術的角度看民間剪紙藝術是屬于精神文化的范疇,它是勞動人民集體創(chuàng)造出來,反映了我們民族的集體表象的一種文化模式。民間剪紙的作者們在創(chuàng)造時,從來沒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識潛入在其中。他們在創(chuàng)造時,往往讓人(包括創(chuàng)造者自己)從中感受到一種審美情趣。這是由于它們適合于人的審美經驗的審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所以,自中國民間產生剪紙以來,人們一直將其作為一種象征性裝飾物,盡管歷代在造型樣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斷發(fā)生更新和變化,可民間大眾所賦予它的造型思維方式和特定的深層寓意內涵,卻一直不變地流傳至今。因此,可以說民間剪紙是一種大眾藝術。從客觀上說,中國民間剪紙是一種物承文化現(xiàn)象。它不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傳承,而且還有著它自身深層獨有的特定內涵。從中國民間剪紙的紋飾寓意中,我們可以看到從中反映出來的中國民間圖騰崇拜和宗教信仰的傳承,以及當地民眾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審美情趣。它是我們探尋本民族的民族淵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證。例如“蛙”這一形象在民間剪紙中屢見不鮮,民間常將它視為一種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護神,并將“蛙”這一自然中丑陋的動物形態(tài),運用民間美術中的互滲造型手法,將其變?yōu)樯袷、稚拙、親切、動人、給人美感的剪紙花樣,縫繡在孩童的枕頭、圍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保護下,茁壯成長,美滿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這一圖騰物產生以來,因為囿于民間文化而沒有上升到中國的上層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龍鳳那樣由皇權所推崇的中華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為一種原始圖騰物,“蛙”這一形象雖然在中國上層文化中沒有得到它應有的地位,卻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傳,并保持了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就這一文化現(xiàn)象看,開展對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研究,有利于我們探索原始文化的演變。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和世界各地的許多民間藝術一樣,都是原始文化的嫡傳物。它作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緊緊地依附于當地的民俗活動之中。在它的意象符號中,不僅賦予了原始藝術符號對美好生活的祈求和追求美的質樸情感,而且有著強烈的“生命繁榮旺盛”的審美理想。這個審美理想來自民族、人類群體的基本追求,人們歌頌生命,贊美生的歡樂,追求著人生的幸福圓滿、健康長壽,祈求家庭和睦多子、豐收安樂。在長期的文化積淀中,中國民間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藝術意象符號,如“鳳穿牡丹”“蓮花多子”“鴛鴦戲荷”“福壽雙全”“瓜瓞綿綿” “如意似錦”“葫蘆五毒”等等花色紋樣的剪紙,并將這些民間剪紙融入到各種民俗事象活動中,來滿足廣大民眾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類的生存,充實人類的生活!拘☆}1】下列關于“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民間剪紙藝術植根于我們民族土壤,廣泛表現(xiàn)在民間信仰和生活習俗之中,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為一體。B.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作為一種民俗文化,它鮮明地反映出我國民間廣大民眾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審美情趣、價值觀念。C.中國民間剪紙藝術是一種大眾藝術,從其產生就是象征性的裝飾物,作者在創(chuàng)造時,從來沒有任何功利目的。D.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作為一種文化模式,能反映我們民族的集體表象,從藝術角度看,它屬于精神文化的范疇。【小題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民間剪紙的作者們在創(chuàng)作時,往往讓人從中感受到一種審美情趣,這種情趣的獲得是因為剪紙適合于人的審美經驗的審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B.中國民間剪紙藝術是一種物承文化現(xiàn)象,“物”就是民間剪紙這一載體,承載著藝術上造型形式的傳承和其自身深層獨有的特定內涵。C.“蛙”作為一種原始圖騰物,雖然得不到龍鳳那樣由皇權所推崇的中華文化象征的地位,但在民俗文化中保持著原始崇拜敬仰的地位。D.“蛙”因其丑陋的形態(tài)常被視為一種威力的象征,也被認為是最可靠的保護神,作為中國剪紙的重要題材,寄托了人們美好的愿望!拘☆}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民間剪紙是我們探尋本民族的民族淵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證,開展對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研究,有利于我們探索原始文化的演變。B.民間剪紙藝術傳承精神文化,隨著造型樣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斷變化,民間大眾所賦予它的造型思維方式和深層寓意內涵也會隨著形式而變化。C.“鳳穿牡丹”等花色紋樣的剪紙,表現(xiàn)了人們歌頌生命,贊美生的歡樂、追求人生的幸福圓滿、健康長壽、祈求多子、豐收安樂的美好愿望。D.民間剪紙融入到各種民俗事象活動中,能滿足廣大民眾精神心理上的需求,扶持人類的生存,追求民族、人類群體的強烈審美理想。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一)文言文閱讀(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宋綬,趙州平棘人。綬性孝謹清介,言動有常。為兒童時,手不執(zhí)錢。家藏書萬余卷,親自校讎,博通經史百家。綬幼聰警,額有奇骨,為外祖楊徽之所器愛。徽之無子,家藏書悉與綬。綬母亦知書,每躬自訓教,以故文章為一時所尚。年十五,召試中書,真宗愛其文,遷大理評事,聽于秘閣讀書。大中祥符元年,復試學士院,為集賢校理,與父皋同職。時太后猶稱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簾決事,而仁宗未嘗獨對群臣也。綬奏言:“唐先天中,睿宗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處分軍國重務,除三品以下官,決徒刑。宜約先天制度,令群臣對前殿,非軍國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睍,忤太后意,改龍圖閣學士,出知應天府。太后崩,帝思綬言,召還,將大用,而宰相張士遜沮止之,復加翰林侍讀學士。有詔罷修寺觀,而章惠太后以舊宅為道觀,諫官、御史言之。帝曰:“此太后奩中物也,諫官、御史欲邀名邪?”綬進曰:“彼豈知太后所為哉,第見興土木違近詔,即論奏之。且事有疑似,彼猶指為過。或陛下有大闕失,近臣雖不言,然傳聞四方,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太祖嘗謂唐太宗為諫官所詆,不以為愧。何若動無過舉,使無得而言哉?”郭皇后廢,帝命綬作詔曰:“當求德閥,以稱坤儀!奔榷笥乙蝗岁愂吓雽m,綬曰:“陛下乃欲以賤者正位中宮,不亦與前日詔語戾乎?”后數日,王曾入對,又論奏之。帝曰:“宋綬亦如此言!睍r大臣繼有論者,卒罷之。帝春秋富,天下久無事,綬慮宴樂有漸,乃言:“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故立防于無事,銷變于未萌。事至而應,不亦殆歟?臣愿飭勵群司,不以承平自怠!庇稚希骸榜S下之道有三:臨事尚乎守,當機貴乎斷,兆謀先乎密。能守則奸不能移,能斷則邪不能惑,能密則事不能撓。愿陛下念之!至若深居燕間,聲味以調六氣,節(jié)宣以順四時,保養(yǎng)圣躬,宗社之休也!痹龠w吏部侍郎。時宰相呂夷簡、王曾論議數不同,綬多是夷簡,而參知政事蔡齊間有所異,政事由此依違不決,于是四人者皆罷。綬以尚書左丞、資政殿學士留侍講筵。元昊反,劉平、石元孫敗沒,帝以手詔賜大臣居外者,詢攻守之策。綬畫十事以獻。復召知樞密院事,遷兵部尚書、參知政事。時綬母尚在,綬既得疾,不視事,猶起居自力,區(qū)處后事。 (選自《宋史》)【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以故文章為一時所尚 尚:崇尚B.書上,忤太后意 忤:違背C.綬慮宴樂有漸 漸:加劇D.保養(yǎng)圣躬,宗社之休也 休:休整【小題2】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綬敢于諫言的一組是(3分)①宜約先天制度,令群臣對前殿 ②改龍圖閣學士,出知應天府③而宰相張士遜沮止之 ④當求德閥,以稱坤儀⑤不亦與前日詔語戾乎 ⑥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小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宋綬性格孝謹清介、聰明機警,少時便看淡錢財,家里藏書頗豐,得以博覽群書,再加外祖楊徽之的施愛有加,母親悉心調教,為日后取得功名打下了基礎。B.對太后垂簾聽政之事,宋綬直言己見,招惹太后不滿,將其改任為龍圖閣學士,又調出朝廷任職應天府。后來皇帝打算重用他,又被張士遜阻撓。C.各位大臣勸諫皇帝重視章惠太后修建道觀一事無果,宋綬上諫時便曉皇帝以理,舉出“唐太宗為諫官所詆,不以為愧”的例子闡述自己的觀點。D.因為幾位大臣常常政見不一,朝事難以有效解決,宋綬等人被解除朝職,后來因為給無計可施的皇帝獻計,宋綬又得以回朝任兵部尚書、參知政事等職。【小題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故立防于無事,銷變于未萌。事至而應,不亦殆歟?答:(2)綬多是夷簡,而參知政事蔡齊間有所異,政事由此依違不決。答:(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小題。鷓鴣天?蘭溪舟中韓 ?雨濕西風水面煙。一巾華發(fā)上溪船。帆迎山色來還去,櫓破灘痕①散復圓。尋濁酒,試吟篇。避人鷗鷺更翩翩。五更猶作錢塘夢,睡覺方知過眼前。[注]①灘痕:灘上水紋!拘☆}1】“帆迎山色來還去,櫓破灘痕散復圓”這兩句詩是歷來被傳誦的名句,任選其中一句賞析其動靜之妙。(5分)【小題2】簡要分析詞的最后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或人生感悟。(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10. 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西當太白有鳥道,          。地崩山摧壯士死,          。(李白《蜀道難》)(2)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       ,           。(《莊子?逍遙游》)(3) 幾處早鶯爭暖遼寧省五校協(xié)作體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題(語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simonabridal.com/gaosan/344468.html

相關閱讀:福建省長樂二中等五校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試題(語文)